扶峰村位于宁乡最西端,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辖37个村民小组,居民1585户,人口5475人。全村共有建档贫困户271户721人。村域内山多田少,村级基础设施薄弱,公路硬化率仅18%,有42.5公里公路需拓宽硬化,五个组未能拉通公路;河道、水利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和村级产业发展,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
车子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奋力向上攀爬,一边是陡峭的山壁,另一边则是望不到底的深渊。越往上开山势越陡峭。突然,前方出现了一处隘口,因为路不太宽,又处在急弯处,司机只能将车先往后倒一把再切入……记者此行的目的地,是巷子口镇扶峰村李家组,前往核实该村扶贫工程:光伏发电项目。据介绍,这个项目能在20年内每年为村上创造5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一个村
汽车继续缓缓地往上爬坡,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满目的苍山和青翠的树木。山路,蜿蜒盘踞,似乎没有尽头;远处,山势逶迤,峰峦重叠,一片莽莽苍苍。山下,阡陌纵横之间,层层梯田拾级而上。过细看,田中还有农民和牛在耕作,偶尔还能听到从远处传来的阵阵鸡鸣犬吠之声。
如果是以一名游客的身份,看到这样一幅风景,一定会心旷神怡连声叫美,但是当地人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同行的市派驻村第一书记崔剑锋向记者道出了实情。
崔剑锋显然经常跑这样的山路,一点都不觉得害怕,一边当导游一边向我们介绍当地的情况。“扶峰村是宁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这里曾是通往安化的古驿道,背靠安化县高明乡的司徒铺,是全县最有名的贫困村,截至目前,尚有271户721人还处在温饱线以下,村上65%以上的人,就住在这种“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对于扶王山,记者所知的是,这里人文底蕴非常深厚。清嘉庆《宁乡县志》载:扶王山“群峰插天,森如列笏,唐代扶王真人修炼于此。山自此得名。宁乡历史上唯一一个状元易祓,就诞生在附近。
贫穷不是村民的错,是上天造成的。崔剑锋告诉记者,因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扶峰村山多田少,大都是沙性土壤和冷浸田,粮食等作物产量低。水塘养的鱼虽肉质鲜美,但都比别的地方生长得要慢很多。也因为交通不便,过去村民的生产生活物资全靠肩挑手扛,要修个房子什么的,想想其艰难程度有多大?
2014年,扶峰村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而各方伸来的援手也让该村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为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改变村民的出行条件,2016年,在政府主导下,村上修起了3条连组公路共16公里,记者走的这条水泥路,就是其中的一条。
汽车在山间攀爬了近半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远远就看到了大片的光伏发电板矗立在一处圆形的山头,那一块块太阳能板,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蓝幽幽的光。
因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因此这几年,修路就成为了村上一件天大的事。也因为修路,导致村级财务留下了很大的资金缺口,为增强村上的造血功能,后盾单位市气象局和市水文局便出资40多万元建了这个40.8千瓦的光伏发电站。
这是长沙市第一个率先投入使用的省定贫困村村级光伏发电站项目,去年11月通过国家电网验收成功并网,到目前已发电1.6万余度,预计平均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收益周期20年以上。
老童的幸福生活从一群鹅开始
见到老童的时候,他正在田中忙着赶鹅,一身都是泥水。
今年52岁的老童,父母给他取了个寓意很深的名字——童寄党,就是寄托了对党的希冀和热爱。童寄党的家在扶王山脚下,前些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后来回到宁乡在县城经营摩托车送客的生意,再后来就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老家扶峰村,再也没有外出了。
老童家的小平房因为盖在一处比较平坦的坳坡上,远远看去比较打眼,一层的红砖小平房是当地政府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建设成果。据了解,建这新房总共用了十来万元,政府补贴了4万元,新房建好后,老童多年的积蓄被掏空,还欠了一些外债。
虽然日子艰难,但老童命好,找了个比她年轻很多的老婆,自愿跟着他吃苦,任劳任怨在家带俩孩子,大的5岁半上幼儿园,小的还只有2岁半,也因此,家庭的重担都压在老童一个人身上。
驻村工作队与支村两委在了解老童一家的情况后,帮他发展家庭养殖业,送了50只鹅苗给他,他自己又买了100多只,凑起了200只,不过后来因为吃了别人家打了农药的作物,一下子死了好几十只,现在还剩120只。为了这些鹅,老童在离他家不远的小山坳里以很低的价格租了8亩田,用来当养鹅场。除了这些鹅,老童还承包了近60亩田,计划秋收后再养500只土鸭。
“听说规模养殖按数量可获得政府的补贴,这样的话成本就要省下不少。一只鹅养10个月可长到七八斤,现在的市场价20元一斤,一只鹅平均可卖150元,120只鹅的毛收入就有1.8万元。”老童掐着手指头计算着,也在憧憬着他的幸福小日子。
老童很努力,家里活这么重,事情这么多,他还在镇上建材店打零工,每月能拿到近千元的收入贴补家用。
老童每天不到6点就起了床,然后就是忙这忙那,田里、屋里、养鹅场、建材店轮流转,整天没气歇,但他依旧干劲十足。“我不吃低保,不眼红别人的条件好,我条件不好就自己努力。”面对记者,他这样说道。
老童还说,他的长远计划还要种果树,现在家中庭院中就试种了几种小水果。听着他的计划,看着他眼里发出的光亮,有政府的支持帮助,相信今年老童一家会是丰收的一年,他的小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鼓励贫困户抱团取暖走出困境
近年来,巷子口镇形成了高山有机生态蔬菜和富硒小水果种植两大产业,特别是黄桃、李子等小水果已成巷子口镇的名片。因此,驻村工作队与支村两委因势利导扶植和引导发展小水果产业,村上目前有两个小水果基地——五斗冲小水果合作社和湘一农业发展公司基地。
其中,五斗冲小水果合作社规模100多亩,不算大也不算小,由25户贫困户组成,主要种植黄桃、李子、和无花果。该村通过给予合作社一定比例劳务工资补助的方式,引导合作社安排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水果生产基地通过务工赚取劳务工资,没有劳动能力的则将来按股份分红。
为了保证基地的果树茁壮成长,后盾单位市气象局则在生产基地安装了区域气象自动站,实时动态监控气象因素,给水果基地的科学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防御保障。
在五斗冲小水果基地,记者碰到正在照看果木的赵国昌。老赵今年60岁了,通过交谈得知,这片果木基地以前是一片荒山,是村上出钱雇挖机平整好,把路修好,然后承包给贫困户的。果树是去年栽种的,明年有的果树就会开始挂果。合作社还在林下养鸡鸭鹅等禽类,目前就养了500只土鸡。
赵国昌告诉我们,以前这里一片荒山,现在种了水果,荒山就充分利用起来了,这样很好。“种水果村里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村里的赵勇和几个人合伙承包了旁边的几座山,听说第一期就投入70多万元,开发了200多亩,种了黄桃、李子、杨梅等水果。因此我对合作社的水果基地有信心。”
老赵说的赵勇,是湘一农业开发公司负责人,该公司旗下小水果基地近300亩。
2015年底,扶峰村迎来了驻村的扶贫工作队。工作队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村入户实地走访,对全村建档的贫困户进行精准再识别和摸底后,编写制定了扶峰村脱贫规划。按照发展产业、社会保障、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培训就业、助学救助的“六个一批”指导性思路,把人员进行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109户帮扶发展了家庭种养殖业。
其次,通过给予就业奖励,鼓励112户农民外出务工。此外,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67户160人纳入社会保障;对贫困户中100户105名贫困学生,则分级上报让其享受助学扶贫政策补助;对符合条件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实行易地搬迁,有6户村民就从山上搬到了山下,彻底结束了站在高山望日出,看似美好但实则受穷的苦日子。